5.第一节宗教古籍文献(5)

5.第一节宗教古籍文献(5)

贵阳市郊白云区牛场布依族乡瓦窑村和斗府村也分别现各有一套摩经抄本,纸质、形制与花溪平桥村的抄本基本相同。

花溪摩经此前已整理出版(内部资料)过两个版本,一个是由班光瑶、孙朝定和赵焜搜集整理的竹林村《祭祀经》,刊载于1988年出版的《民族志资料汇编》第6集(布依族)(249~273页)。另一个版本是由韦廉舟、吴启录和赵焜搜集、整理和编译的花溪把火寨《牛经书》,登载于1984年由贵州省民研会编印的《民间文学资料》第65集(上、下)。但这三个版本在内容上都互不相同,各有详略。

4。罗甸县八总布依族摩经抄本——《砍牛经》

黔南是贵州省布依族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但多数地区接受汉文化的程度较高,本民族文化的氛围不浓,母语已经丢失,多数人转用了汉语。如都匀市20多万布依族人口中,掌握本民族语的人不足10%。独山县20多万布依族人口目前仍使用本民族语的也在50%以下。荔波和罗甸两县是布依族文化保存较完好的地区,民间流传的摩经抄本也比较多。如20世纪90年代由黎汝标、黄义仁搜集整理,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正式出版的《布依族古歌》中就有不少来自荔波民间的摩经抄本。

流传于贵州省罗甸县八总一带的布依族摩经抄本,当地称为《砍牛经》。经文为韵文体,绝大部分为五句,杂有少量七句以及其他句式。抄本用汉字记录当地布依语语音抄写经文装订而成,册页装,纸质为当地自产的白绵纸。八总《砍牛经》抄本共6卷(6本),每卷均用较厚的牛皮纸作封面,其中的三、四两卷的封面还用牛血浸泡过,具有防潮防蛀的功效。原始抄本的形制及版式不清,现流行的抄本成书于民国期间(20世纪40年代前后)。第一卷共47页,含“记板”“记然罕”“记庞记鸭”“来祖”“记■交嘹”“记地科文”等6个小节。封面将各小节标题全部列出,没有总的名称。形制为长条形,版心规格为80毫米x125毫米,每页5列,每列2句,分上下2栏。第二卷共89页,无封面,长条形,版心规格与第一卷相同,但行距较小,每页7列,每列2句,亦分上下2栏,不分节。第三卷共72页,有封面,但标题字迹不清,形制为宽幅形,版心规格为135毫米x190毫米,每页10列,每列2句,亦分上下2栏,按内容不同分为若干小节,其中的“记地科文”一节与第一卷重复。第四卷共90页,形制与第三卷相同,版式也完全一样,无标题。第五卷共178页,封面题为“司禳暮汉皇江洞国或禳和求花”,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89页)为《安王与祖王》的又一个版本,经文中分别称为“汉皇”和“祖皇”,全文共1200多句(行),内容上比望谟版的《安王与祖王》要简略一些,但比贞丰岜浩版的《卡王》和纳禅版的《开书边》要详细得多。第二部分系各种驱邪禳灾仪式上吟诵的经文,共3节。第六卷名为:“唤栏鬼■苾斋·诛旦科仪”,共64页,分6个小节,即“唤兰■苾奈”“唤盎怀兰■”“唤盎地三■”“唤■马”“唤■七”和“唤■怀兰■”。“唤”即布依语“歌”的意思,“兰”即举行丧葬活动的人家,因此,本卷经文是在丧葬活动中吟唱的歌,其功能与贞丰岜浩村摩经中的“温”基本相同。经卷形制为长条形,规格尺寸与一、二卷相似,但版式略显凌乱,每页7~8列不等,每列字数也不一样,最多为17字,不分栏,也没有标点符号,断句处用红笔标上小红圈。罗甸八总摩经系多人誊写,因此,各卷之间的书法风格各有不同。

5。水城县金盆乡的波拉文版摩经抄本

贵州西北部六盘水市、毕节地区一带布依族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有些乡镇仅有几百人,多的也不过一两千人。部分地区由于长期与汉族接触,对外主要以汉语作为交际工具,母语已濒临消亡,但即使在这种况下,也仍现有流传于民间的布依族摩经抄本。如毕节地区威宁、黔西、织金一带的布依族村寨中都现有以汉字作为载体的摩经。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布依族(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布依族(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5.第一节宗教古籍文献(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