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29)

29.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29)

印度在独立后的40多年中,在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组合上,进行了分散的政治体制与政府控制的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搭配。***这种体制的结果是,既没有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没有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因此,独立之后的第一个30年,即1947-1980年,印度gdp增长年均仅为3。6%,人均gdp年均增长仅为1。4%。整个80年代,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加速,但是,年平均gdp增长速度为5。6%,人均gdp增长速度也只为3。4%。这40年中,印度的经济展,不仅远低于亚洲四小龙的增长速度,也低于拉美的经济增长速度。二战后,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工业化水平要比中国高,生产力也比中国达,战后30年,印度实行民主体制下的计划经济,中国实行集中政治体制的计划经济;1952年时,印度的人均gdp为中国的一倍,到1978年时,中国人均gdp为224美元,印度为400美元左右。与印度相比,显然,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不断的政治运动给经济展带来的损失显而易见。

印度从1991年才开始改革政府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政治上集中度不高,是一种计划向市场转轨中的经济体制与较为分散的民主政治体制组合的模式,中国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与集中的政治体制组合的模式。从世界银行的数据比较,1980年时,印度的gdp总量为1826亿美元,中国为2017亿美元,从总量上看,印度为中国的90。55%;到2008年,印度为12370亿美元,中国为42220亿美元,印度为中国的29。30%;从人均gdp看,2008年中国人均gdp为3200美元,印度为1016美元,印度为中国的31。75%。两国经济展30年来,中国人均gdp为印度的2/3,变化为印度人均gdp不到中国的1/3,一定与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不同搭配有关。

对此,有的资料总结认为:(1)中国的改革开放比印度要早10年,思想也比印度更加解放。印度的民族主义绪较中国强烈,其相当保守的文化传统、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外开放。从投资环境看,印度也不如中国,存在基础设施差、中央和地方政令不能统一、劳工法过严、罢工多、法律条文过繁、某些企业信用差等障碍。(2)中国**领导下的集中的政治体制,总体效率是高的,能办成一些大事。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就这个范围来说,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3)中国在中国**的领导下,政局保持了长期稳定,而印度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长期的“悬挂议会”(没有任何政党获绝对多数席位),政府更迭频繁,对印度的经济和社会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4)印度特殊的政治历史和文化,如种姓制度、教派冲突都成为阻碍经济展的障碍。

可以这样说,我们抛开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经济能否健康和快速展,与一个国家和地区什么样的政治体制与什么样的经济体制的搭配组合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从展中国家的结构转型过程比较来看,对经济展最为有利的是东亚韩国和台湾地区等集中的政治体制与分散的市场经济体制搭配。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都是政治上集中的时期。而所谓的分散的民主政治体制,不论是像目前泰国与分散的市场经济体制搭配,还是像印度与计划经济体制搭配,经济展的效果和成就并不优良,甚至是失败的。

八、不同现代化道路的评价和对中国的启示

未来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怎样走,除了我们自己讨论自己的历史和现状,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各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研究。我们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道路不同模式的比较,能清楚地看到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挥自己本身的优势,而避免其他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并且,还要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调整。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向何处去(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中国向何处去(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9.东亚、拉美、印度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