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九章非宗教思想如何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普遍占主导地位,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1)

1.第十九章非宗教思想如何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普遍占主导地位,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1)

十六世纪时,人们辨别是非时,主要参照各种基督教传统进行批判性思考。***自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以来,不断出现了更大胆、更好奇的人,他们挑战、拒绝接受基督教思想。同样的精神使路德时代的数百万天主教徒抛弃了天主教教义,且每年有一些基督教徒抛弃基督教教义,然后逐渐出现了不信教思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十八世纪,基督教失去了在欧洲的很多势力范围。但在很多国家,基督教虽被抛弃,却并未受到猛烈攻击。这些摒弃宗教信仰的国家中有些人对这种做法感到懊悔,非宗教势力还是在王室和学者中广泛传播开来,在中产阶级(第二等级)和底层民众(第三等级)中并不流行。它只是一种偏好,而非普遍想法。一七八七年,米拉波说:\"大部分人都相信这样一种偏见,即德国的普鲁士各邦都是无神论者。事实是尽管在那里可以找到自由思想者,但是普通人还是把虔诚奉献给了宗教,并且他们中还有大量狂热分子。\"同时,他还说,费雷德里克二世的所作所为令人深表遗憾。他拒绝授权并承认天主教教士婚姻的合法性,他甚至还拒绝让那些已婚神职人员继续吃俸禄。米拉波说,这项措施,无愧于费雷德里克二世伟人之名的。任何地方的非宗教意识都没有法国这么普遍、强烈和影响大。

在那里,前所未有的事统统生了。人们也曾对已有宗教有过强烈的抨击,但当时狂热的反宗教运动是基于新宗教信仰的激励和鼓舞。之前古宗教再虚伪可憎也未曾激起过民众的强烈不满和反抗,直到基督教的出现,这些旧宗教开始在一片质疑和冷漠中悄然凋零。这就是宗教的衰老死亡,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在欧洲的盛行。在法国,基督教受到极度抨击,然而没有人试图去以其他宗教而代之。宗教反对者们热而不懈地追寻着,他们想彻底脱离宗教信仰,却使自己在精神和灵魂上更加空虚。一群狂热者投入了这一徒劳无功的任务,在当时他们所宣扬的绝对无信仰是违反人的本性并且极度摧残灵魂的。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在潜移默化中吸引了民众的注意。之前还被认为是一种病态的思想现在也逐渐成为能够引起狂热并改变信仰的精神。

几个否认基督教教义的作家聚在了一起,但这似乎也不足以解释这种超凡事的生。为什么所有这些作家毫无例外地选择了这一方向,而不是其他?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想着去声援那些捍卫基督教教义的文章?还有就是较之前辈,为什么民众更愿意听从他们并相信他们的论?只有他们所处的具体时代和所在的国家状况可以解释他们试图去做这些的原因,甚至可以解释他们为什么可以获得成功。伏尔泰精神久存于世,但伏尔泰本人到了十八世纪其思想才在法国占支配地位。

但先承认的一点就是,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教会并没有什么应受到攻击的理由。相反,在法国,与教会联系在一起的恶习和滥用与其他天主教国家相比,没那么严重,并且与之前相比,法国教会的宽容度有很大的增加,而其他国家并非如此。因此,这些现象的具体原因不能在宗教现状中去寻找,须在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寻求。

要理解这一点,就千万不能忽视我前一章节所说的。即因为在政治上对政府不满在公众场合中无法体现,那么只能通过文学来寻求庇护,作家进而成为了这部分人的领袖,他们试图去推翻国家所有的旧的社会政治制度。

一旦抓住了这一点,那么问题的对象就会生改变。问题的关键不再是解释作为一个宗教机构教会能在哪些方面犯罪,而是说明教会在哪些方面阻碍了这将生的政治革命,而且成为革命的主要动者作家们的障碍的。

宗教统治的原则和作家们希望在世俗政府中制定的原则相抗衡。宗教建立在传统之上,而作家们声称完全轻视那些建立在传统之上的任何制度。教会承认一种高于个人理性意识的权威,而作家们只是单纯依赖个人的理性。教会建立在等级的基础上,作家们却喜欢消除阶级观念。他们都必须承认由于政治和宗教社会天生迥异,因此用同样的法规来规范是不可能的。然而,这一点似乎任重道远,为了攻击国家制度,似乎我们不得不先摧毁作为其基础和典范的宗教制度。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旧制度与大革命(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旧制度与大革命(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第十九章非宗教思想如何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普遍占主导地位,对大革命的特点有何影响(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