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生是向善的(2)

22.人生是向善的(2)

四、人性与动物性是一回事吗。

当然,我们还不得不回到中国春秋时期儒家和法家有关人性善与人性恶的讨论中去。我们现,其实在那个时候有关人性善恶的讨论,主要是针对人的意识而的。那个时期的弊病在于,对人的认识是笼统的。当我们说人的本性是恶的时候,其实说的是人的**所导致的。人的**有生理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生理层面的如吃、住、行等,而精神层面的主要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认和不断扩大,人有自我扩张的野心。这都是人的**。有些人说,人的**是人的动物性支配的结果,也有些人说,人的**就是人的动物性。其实,这些观点都是有偏颇的。一个人在一下生来时,就不但有身体,还有意识。它们确是很难区分开来,生理的意识的总是在相互协作和混同在一起。比如,吃饭本来对于生理来说吃饱就行了,可是,人偏偏要吃好,所谓吃好是指人吃的东西不但具有审美的价值,还具有娱乐的功效,这就是人的意识在参与。今天,我们已经很难再找到纯生理的**。实际上,就连动物的身上也很难找到纯生理的**。有些动物在食物上的挑剔是众所周知的。

当然,我们也仍然可以来简单地分析一下这两种元素对我们的影响。生理的**实际上是没有方向的,它在一般况下是中性的,但它在与同类和它类生冲突时便表现出恶来。在这个时候,便是人的另外一种元素起作用了,那就是人的意识,即人的精神道德。人的意识与动物的意识存在差别,这便是人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人之所以产生爱别人和牺牲精神都是因为社会性所决定的。虎不食子也是一种爱,但要让老虎去爱别的老虎,而把食物让给别的动物,主要是看它是否有强力,而不是看它是否有牺牲精神和仁爱精神。所以,在这一点上就不同了。人可以超越自我的,这是人性之一。人之所以能够遵守一些道德守则也是人性的表现,而这一点便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从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有一种倾向,就是反抗人的社会性,而要寻找人的原始本性。如弗洛姆等人。能找到什么呢?就像人类的历史和生命的历史一样,已经几乎无迹可寻了,即使能找到几片古老的贝壳,也已不是原始的了,而是后来的生命迹象了。生命在不断地演化,道德也在不断地更替。最终能找到的便是性,因为性是道德的起源。中国80年代还有一个文学流派叫寻根文学,寻到的是什么呢?还不是性吗?

要否定人的社会性,而肯定人的原始本性,无疑是肯定了人的**,肯定了人的恶性,而把人的善性否定了。这就是近一百年来对人性探讨的结果。

但这显然是对展和变化着的人性的伪证,即这是一个假命题。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人性?这是鲁迅先生和梁实秋先生的争论。很显然,是没有的,人性总是要变化的,但这种变化常常是微观的,是不被常人现的。人们所谈的人性只是现阶段的历史性人性,而非全面的历史的人性。人性的变化是因对人的认识而变化的。我前面讲过,在古老的孔子时代,对人的认识与今天对人的认识是不同的。那个时候,有关创世说,有关家庭婚姻学说,有关天道和人道的学说,都是建立在一种“天道”的基础上。而今天很多人对人性的认识是建立在“人是由动物变来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怎么会有永久不变的人性呢?

有一种观念就是建立在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这样一基础上的,他们说,人性就是指人的最初的**,在那个时候人与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其实,这种观点是说,人与动物是一致的,人性就等于**。所以,在今天这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说,我想要什么,只要不是过分的东西就应该满足,甚至过分的,也应该是对的,因为这是人性的表现。这显然是对**的颂扬。这种观点是过分地肯定了人的生理**望而导致的。显然,这种人性确实与动物差不多。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人性其实与我们的观念有关,即我们有什么样的创世说,就有什么样的人性的概念。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爱是需要学习的:情爱文化50讲(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22.人生是向善的(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