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陪葬宝物:历代帝王陵墓中的镇墓文物(11)
然而有学者根据“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铭文碑,怀疑此墓的真正主人是不是曹操。这些学者认为曹操生前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和魏王,这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天下。而他至死前都没立帝,也从未称过魏武公或魏武王。曹操的魏武王称号,其实是曹操之子曹丕篡夺汉家天下,登位做了魏文帝后,才将其父追封为帝的时候的追谥。所以,后人们在这个时候才称呼曹操为魏武帝或者魏武王。如果此墓真是曹操的墓穴的话,是不可能铭刻魏武王的。否则,就和常识互相矛盾了。
除此之外,碑上的“常所用”也让人觉得十分别扭。如果说按照古文的说法,在这里刻“所用”也就可以了。偏偏要加个常字,在文文里“常”字又通“尝”字,就是曾经的意思。众所周知,曹操不仅是军事家,还是一个大文豪。他的那篇《观沧海》气势恢宏,多以短句为主。又岂会用“常所用”这么累赘的字眼。所以“常所用”的话是不符合曹操大文豪的性格的。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这个石碑真正要表达的可能是这个意思:“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那就是说,这是魏武和王常这两个杀虎英雄的大戟。
除此之外,曹操在遗嘱中要求其墓“无藏金玉珍宝”、“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那么在这个墓中出土的250件器物中,为什么会有金、银、铜、铁等金属物件,甚至玛瑙、玉石等珠宝?关于墓中一男二女三个头盖骨,曹操去世后只有夫人卞氏与他合葬,墓中肯定不会有三人合葬,另一个女性头盖骨是谁应有合理解释;且卞氏去世时是七十岁,与现的两个女性头盖骨检测年龄不符。
所以,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况去推敲,仅凭这一石碑和出土位置就断定此墓为曹操的墓穴,都是不严肃的。而“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铭文碑也成了争议的焦点。
贵陵卧良驹:唐太宗昭陵六骏石雕
唐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后与文德皇后合葬在陕西省礼泉县的昭陵。昭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有陪葬墓180余座,除了这些陪葬墓之外,昭陵中还陈列着闻名于世的“昭陵六骏”石刻。“昭陵六骏”是李世民在开创大唐帝业时所乘过的六匹骏马。贞观十年,唐太宗为了纪念这些曾经与自己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战马,诏令当时的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制图样,由工艺美术家阎立德设计并组织雕刻了“昭陵六骏”石雕。这六匹骏马被雕刻成巨大的青石屏,陈列在昭陵之中。按照“中国古代以右为上,左为下”的传统礼仪依次排列,昭陵祭坛西侧(即右侧)为上,位便是丘行恭为之拔箭的“飒露紫”,“拳毛”位居第二,下面是“白蹄乌”;祭坛东侧(即左侧)依次是“特勒骠”、“青骓”和“什伐赤”。
“昭陵六骏”采用高浮雕表现手法雕刻而成,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阵中身冒箭矢、驰骋疆场的景。人马侧面像凿入巨石达15厘米之深。因年代久远,平坦背景上是否还有图案已无法辨认了。石雕四周由凸起高边围护。护边表面和石雕侧面上的祥云花枝纹仍依稀可辨。“昭陵六骏”中的每幅画面都告诉着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飒露紫”是石刻六骏中唯一一匹兼刻人物图像的战马,它的体形比较髙大,据史籍记载,它可能是一匹“汗血宝马”。这幅石刻上除了骏马,还有一个人,是李世民的得力干将丘行恭,他正在为飒露紫拔箭。马的前腿挺直,身体微微后倾。丘行恭左脚微微抬起,左手扶住马的前胸,右手为其拔箭……石刻着重刻画了即将着力拔箭那一刹那的景,通过人与马的动作与神态传达出两者之间相依为命的特殊感,也突出了骏马坚毅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飒露紫”在李世民平定东都、击败王世充一战中英勇牺牲;太宗给飒露紫的赞语是:“紫燕超跃,骨腾神骏,气愚三川,威凌八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