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4)(1)

1.“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4)(1)

清廷决定向列强宣战后,即给北京义和团放粳米两万石、银十万两,并命令清军与义和团一同攻打使馆区,义和团因而更加斗志昂扬。经过两个月的激烈战斗,中方终因武器落后而不敌八国联军,义和团所有的神功怪术在现代化的枪炮面前统统失灵,北京城于8月14日被攻破,第二天慈禧太后携光绪等向西仓皇出逃。就在八国联军血洗北京、残酷屠杀义和团团民之时,西逃途中的慈禧已开始与列强议和。为尽快与列强达成和议,清廷从9月7日起连续谕,下令剿杀义和团:“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经过清政府地方官的严剿,一些零星小股义和团也被最后扑灭。

义和团风暴过后,不仅团民成为八国联军捕杀的对象,为数不少的中国官员也为联军斩杀。

上图为日军在清政府巡捕的协助下,斩杀捕获的义和团民。

下图为英军在北京菜市口监斩清政府官员。

在这场“朝廷”几被推翻的没顶之灾中,处于风暴中心的文臣武将,其命运更加悲惨。据不完全统计,在兵败或京城为敌所破后自尽的有徐桐、崇绮、山东巡抚李秉衡、直隶总督裕禄、黑龙江将军寿山、庶吉士寿富、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翰林院编修王廷相、礼部侍郎景善、奉天府尹福裕、国子监祭酒熙元,等等。刚毅在与慈禧一同逃往西安的途中染病不治身亡。为了议和自保,清廷不得不屈从列强提出的“惩办祸”的要求,多次布上谕惩办祸:庄亲王载勋被赐自尽,山西巡抚毓贤被即行正法,刚毅本应斩立决,因已病故免其置议,启秀、徐承煜即行正法,载漪、载澜被往新疆,徐桐、李秉衡因已临难自尽故免其置议,左都御史英年被赐自尽,赵舒翘也被赐自尽。各级官绅遭惩处者达一百多人。

面对如此深灾巨祸,清廷不能不作个“交代”,在一道道上谕中,清廷竟把责任完全推给了“诸王大臣”:

此次中外开衅,变出非常,推其致祸之由,实非朝廷本意,皆因诸王大臣等,纵庇拳匪,启衅友邦,以致贻忧宗社……诸王大臣等,无端肇祸,亦亟应分别重轻,加以惩处……追思肇祸之始,实由诸王大臣等昏谬无知,嚣张跋扈,深信邪术,挟制朝廷,于剿办拳匪之谕,抗不遵行,反纵信拳匪,妄行攻战,以致邪焰大张,聚数万匪徒于肘腋之下,势不可遏。复令卤莽将卒,围攻使馆,竟至数月之间,酿成奇祸。社稷阽危,陵庙震惊,地方蹂躏,民生涂炭,朕与皇太后危险形,不堪状。至今痛心疾,悲愤交深。是诸王大臣等,信邪纵匪,上危宗社,下祸黎元,自问当得何罪。(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四〉,第58、86页)

在封建**体制下,明明是“圣上”铸成的大错,也总要由“臣下”承担责任,因为“天子”“圣明”,永不会错。所以慈禧在谈此次“肇祸之始”时,只是愤愤地说:“这都是刚毅、赵舒翘误国,实在死有余辜。”没有丝毫自责之辞。

这种只责“臣下”不责“圣上”的观念影响颇深,时人及后人评论此事时对赵舒翘都有严责,认为正是由于他未据实禀报才“酿成如此大祸”,若他当时“能将真实况,剀切陈奏,使太后得有明白证据,认定主张,一纸严诏”,义和团便“立时可以消弭”(《庚子西狩丛谈》)。“(赵)昧于理、盲于势,辱名丧身也宜哉。”(张海沤:《曼陀罗轩闲话?赵舒翘》)“至今论国是者,追原祸始,犹叹息痛恨于赵之一几丧邦也。”(孙静庵:《栖霞阁野乘?记赵舒翘之轶事》)这些评论当然不能说不对,但据实禀报谈何容易!许景澄等人对时局的判断、利害的权衡、灾难性后果的分析,异常冷静、客观、透彻,而且明明是根据慈禧“诸臣有何意见,不妨陈奏”的懿旨坦陈己见,但他们不仅未能说动慈禧,反因意见与慈禧不合,被斥为“任意妄奏”,竟惨遭杀身之祸!在这种况下,赵舒翘不敢据实禀报不能不说有可原,仅仅严责赵舒翘显然有失公道。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的裂缝(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历史的裂缝(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臣不得不死”封建专制下的君臣关系(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