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1)(1)

1.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1)(1)

在中国近代史上,百余年前的1905年是个重要时刻。在这一年,立宪派、革命派和清王朝这三种政治力量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的彼此角力更为激烈,都在尽最大努力实现自己或改革或革命或自保的目的,不少影响中国未来命运的关键**件均在此年生。风云变幻,世纪沧桑,“再回已是百年身”。将百年前历史之幕的一角重新拉开,仍能使人如观新剧,浮想联翩。

立宪运动风生水起

自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康梁逃往海外后,立宪运动进入低潮。虽经过几年惨淡经营,也并无大起色。在1904年之前,立宪运动仍囿于海外少数立宪派的舆论宣传,声势不大,在国内影响有限。但从1905年起,况突变,立宪运动骤然高涨,开始展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这其中有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日俄战争的刺激。

日俄战争是日本和俄罗斯两个帝国为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侵夺我国东北,在我国领土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我国东北的“大陆政策”与俄国想把东北变成“黄俄罗斯”的野心生激烈冲突。1904年2月6日,日本对中国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实际爆。对这场以中国领土为战场、使我国东北居民饱受战争祸害的战争,清政府竟然在12日宣布自守“局外中立”,甚至声称“彼此均系友邦”!

对这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直接关系中国利害甚至命运的战争,国人当然极为关注。但有意思的是,国人虽然谴责这场使东北居民惨遭兵燹之祸的战争,对国家衰败至此、遍地生灵涂炭深感痛心,却对这场战争的胜负更感兴趣,纷纷预测战争进程、结局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此时仍十分弱小的立宪派敏锐地感觉到这场战争有可能使国人的思想生有利于政治改革的变化,对战局异常关注。他们作出判断,认为实行君主立宪的日本可以战胜仍行君主**的沙俄。就在日俄宣战后的第三天,立宪派的《中外日报》即表社论,认为长期以来都是白种人打败黄种人,白种人对非白种人进行殖民统治,而这次战争将使人认识到“国家强弱之分,不是由于种而是由于制”。还有文章预料日将胜俄,而此战之后,“吾国人之理想必有与今天大异者矣”。甚至还有人认为这次战争将使国人“悟世界政治之趋势,参军国之内,而触一般社会之噩梦,则日俄之战不可谓非中国之幸”。他们说得很明白:

盖**、立宪,中国之一大问题也。若俄胜日败,则我政府之意,必以为中国所以贫弱者,非宪政之不立,乃**之未工。

这样,中国的立宪改革将更加困难。与立宪派预料并希望日本获胜相反,清廷和守旧派则预料并希望俄国获胜,而且已经制定了具体的亲俄外交方针。他们认为日本为一小小岛国,远非地大物博的俄国的对手。他们还认为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是“以权与民”,这样士兵在战场必然会“各顾其命”,难打胜仗;而俄国是君掌大权,军队一定令行禁止,因此必然是俄胜日败。对此,立宪派反驳说,国家的强弱不在大小,而在精神。日本虽小,但经君主立宪后精神蓬勃,“俄国虽大,而**之气象与我国等”。另外,民权乃天赋之权,“故立宪国民每至战阵之场,各以保守天权为务,生死不计也”,而这是“**之国以军令示威者所可同日语耶”?

战争的展证明了立宪派预见的正确。1905年1月,旅顺口俄国守军投降。二、三月间,双方以六十万兵力展开沈阳会战,俄军败北。为挽回败局,俄国从欧洲调舰队东驶,结果于5月在对马海峡被日军全歼。历时一年多的日俄战争,终以日本大获全胜告终。

日胜俄败的结果一出,立宪派更是借此大做文章,宣传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立宪,得失皎然”。“此非日俄之战,而立宪、**二政体之战也。”“以小克大,以亚挫欧,赫然违历史之公例,非以立宪不立宪之义解释之,殆为无因之果。”对于一直处于民族存亡危机中的近代中国来说,“立宪”对于多数国人的吸引力其实并不在于对君权的限制,而在于可以“救亡”。此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立宪可以富国强兵、可以救亡图存,社会舆论和观念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立宪“乃如万顷洪涛,奔流倒注,一而莫之或遏”,甚至某些原先反对立宪的守旧人物也转而倾向支持立宪。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历史的裂缝(全本)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玄幻奇幻 历史的裂缝(全本)
上一章下一章

1.1905三种力量角力中国(1)(1)

%